欢迎光临华陇国际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新闻资讯

浅议新形势下“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中的银企合作创新
2021-12-21 17:44
强融资合作 降低投资风险 中国“走出去”企业应优化融资模式,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探讨灵活高效、丰富多样的融资产品,通过银团贷款、项目融资、股权融资等方式支持基础设施项目,增加企业融资渠道、提升融资能力,降低投资风险。 在世纪疫情和中美摩擦长期存在的大背景下,全球范围内经济

强融资合作 降低投资风险

中国“走出去”企业应优化融资模式,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探讨灵活高效、丰富多样的融资产品,通过银团贷款、项目融资、股权融资等方式支持基础设施项目,增加企业融资渠道、提升融资能力,降低投资风险。

在世纪疫情和中美摩擦长期存在的大背景下,全球范围内经济格局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对全球基础设施项目市场产生深刻影响,逆全球化趋势加剧,部分国家债务困难、违约风险加大、人员物资流转不畅等因素叠加,海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难度和风险增加。面临诸多挑战,中资银企在政府引导下,紧密配合,坚定服务“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有效应对新冠疫情,使我国对外工程承包逆势取得较为稳定的增长。本文尝试对新形势下境外基础设施市场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并对金融机构如何配合企业进行投融资合作、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提出政策建议。

新形势下对全球经济的展望

一、在各国共同努力下,世界经济有望温和复苏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球经济遭受巨大冲击,GDP超万亿美元以上的16个国家中,除中国实现正增长外,其他15个国家GDP均为负增长,美国GDP增速为-3.5%。2021年,随着疫苗接种的全球推广,疫情防控出现可喜变化,全球经济有望温和复苏。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各国央行对2022年全球经济预测均认为疫情带来的冲击将得到大幅反弹。

二、世界经济“东升西降”,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2020年,全球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应对疫情中,西方国家表现不尽如人意;反观亚洲国家,却展现出了强大的社会动员和资本配置能力,在确诊人数、治愈率、疫苗接种等方面表现均优于西方国家。疫情的有效控制,使得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世界经济重点转向亚洲,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世界前列。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2020年亚洲经济占世界经济比重已经超过50%。

三、中美贸易摩擦持续,逆全球化趋势明显

2021年3月,世贸组织发布《全球贸易数据与展望》指出,2020年全球货物贸易量下滑5.3%,尽管2021全球贸易量将实现增长,但在中美贸易摩擦、疫情长尾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贸易复苏存在地域性差异和不确定性。加之新冠疫情影响,原有国际分工布局下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工程机械的流动渠道受到阻碍,原有的产业链正在缩短或者说更加集中于某个地区。这种逆全球化的“本土化”发展对全球产业链和分工体系构成冲击,预计未来经济区域化程度将不断加深。

全球基础设施市场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一、“经济区域化”趋势明显,项目成本逐步增加

贸易保护主义、极端主义日益泛滥,国际经济合作阻力上升,这不仅提高了全球产业链的运营成本,也造成原材料、航运物流、工程机械等价格上涨,这直接导致境外工程成本大幅增加。一些境外业主在此状况下也纷纷采取等待观望、拖单或者压低工程利润等做法,这也进一步导致市场上优质项目数量减少,工程企业竞争更加激烈。

二、部分国家债务可持续性差,融资压力逐渐增加

全球市场的经济低迷,收入减少、支出增加,宏观经济和政策稳定性下降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普遍问题,一些国家债务压力陡增,债务可持续性差,依托主权借款类型项目空间被挤压。不少债务负担较重的国别已经在G20框架下向多、双边债权人申请缓债,新增主权关联项目融资难度进一步增加。

同时也要注意到,全球宽松切换信号增强,未来转入紧缩周期可能性增大。面对高通胀和流动性的增加,不少国家央行均加息应对,2021年,先后有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土耳其、巴西等20余国宣布加息,全球宽松向紧缩切换趋势初见端倪,未来全球市场流动性预计萎缩,债务国的债务偿付压力恐将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更加难以筹集。

三、疫情长尾化新常态,产业链可持续发展难度加大

疫情长期蔓延且不断变异,对全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造成持续影响,已成为金融机构和企业对外投融资合作面临的新常态。这加大了各方人员在境外进行市场开发、项目谈判、尽职调查等方面的工作难度,项目完工周期拉长、建设期风险加大、再融资谈判难度增加等,都使得原本正常的投-产-融周期一定程度上被打乱,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挑战。

四、银行盈利降低,信贷规模增长放缓

由于全球经济普遍低迷,大部分国家都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发展。但在长期低利率的环境下,银行资产负债表进一步被挤压,在市场作用下,银行信贷扩张的意愿降低。特别是对于债务压力较大、债务可持续性差的国家,银行、保险或投资机构在决策中更加审慎,项目所需资金获得难度增加。

境外基础设施市场的机遇

一、“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旺盛,市场潜力巨大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关键。2020年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911.2亿美元,占中国对外承包总额的58.4%,沿线国家已经成为我国工程企业主要深耕市场。“一带一路”沿线大多为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其经济发展阶段,未来建设基础设施愿望仍然强烈。根据“一带一路”投融资新体系研究课题组预测,2018-2022年,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约在4.5-5.9万亿美元。巨大的需求为我国工程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了潜力巨大的优质市场。

二、中国企业逆势增长领军地位凸显

近年来,国际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热度减弱,面对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仍逆势取得较为稳定的增长。从全球看,中国承包商继续占据全球最大的市场份额,且规模优势明显。根据美国《工程新闻纪录》“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业绩报告,2020年上榜企业国际新签合同总额为5204亿美元,较2019年下降17%;国际营业总额为4204亿美元,较2019年下降11.1%。2020与2021年连续上榜的229家企业中,国际营业额提升的企业占36.7%。我国共78家企业入围“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数量较上年增加4家,占国际营业总额的25.6%较上年提高。我国企业在基建市场中竞争力逐渐增强。

三、双碳背景下,绿色基础设施项目成为新的增长点

生态建设和发展绿色经济,是新时代下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77个国家(包括欧盟27国)已提交或更新其减少碳排放的“国家自定贡献”计划。根据路透旗下路孚特数据统计,2020年全球宣布了2500多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比2019年增加5.5%。其中一半以上被归为可持续基础设施项目,例如太阳能和风能等,且此类项目数量逐年稳步提升。在双碳背景下,绿色产业相关的镍、钴、锂等上游金属需求抬升,也将催生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同时,银行业作为引导资金流向绿色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主要中介,均纷纷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推行绿色信贷政策,该领域项目更容易得到资金青睐。

四、基础设施合作模式升级,为银企合作提供新机遇

基础设施项目在活跃本国经济、促进产业链发展、提高民生水平以及打通发展瓶颈等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后疫情时期,各国政府在传统基础设施领域存在巨大需求的同时,对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也充满期待,希望通过基础设施合作加快本国现代化水平,拉动经济复苏和转型升级,进而提升国际竞争力。这为我国工程企业与金融机构提出了新发展空间和创新要求。

政策建议

新形势下,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挑战与机遇并存,风险与回报交织,中资银企需秉持“共担风险,互利共赢”的原则,在复杂市场环境中通力合作、守正创新,加强多边合作往来,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守正创新,积极探索在基础设施领域采取PPP等新型投融资模式

中资银企需加强融资决策精细化管理水平,由依托主权信用转向依托项目自身,加大对PPP类型项目开发与融资力度。金融机构应配合企业积极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尝试合作模式由传统的EPC承包向“投、建、营”一体化转变。应积极探索通过搭建可行的融资模式创新推动PPP合作,加大对关键节点基础设施项目支持力度,以项目的经济可行作为出发点,通过合理的融资结构设计,与工程企业共担风险,支持企业和项目所在国发展。

二、互利共赢,积极推动第三方合作或多方合作项目

一是中资金融机构应积极同亚投行、世行、法开署、EIB等多边金融机构合作,探讨采用A/B贷款、平行贷款等交易结构,共享项目信息,分享各自优势领域经验,各自承担相应信用风险。由于有多边金融机构参与,项目业主可以通过降低融资成本节约开支,中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与多边金融机构的合作提高与项目业主的谈判能力,工程企业也可有更多金融产品支持,从而实现多方共赢。

二是中资企业可以在项目的推动过程中引入第三国运营商,践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深化利益融合、提升市场要素配效率等,实现我国优势产能、优势工程品类与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东道国的发展需求有效对接,提高项目运营水平和社会效益。

三、精准筹备,谨慎选择项目国别和行业,防控项目风险

经济复苏的多轨化更加突出了项目前期调研和国别选择的重要性。金融机构在融资的同时也要配合企业做好融智、融制工作,在做好国情局势研判的同时深入调研分析区域、行业、企业的发展态势和融资需求,灵活运用新发展理念,与中资企业一道抓住数字技术、人工智能、5G互联网等相关新产业与基础设施深度融合产生的新机遇,探索采取BOT、PPP等模式的创新运用,聚焦社会效应明显、经济效益突出、风险切实可控的“小而美”项目。

四、通力合作,加强银企与地方政府共同“出海”

部分地方政府与海外有对口合作国别或“姐妹城市”等合作平台,对此,中资银企应加大与地方政府的沟通交流,了解地方政府的国别合作政策,尤其是了解双方在税收、立项、企业设立、融资等各方面的战略规划和支持政策,充分利用好地方政府与当地政府的组织、管理、调控和监督职能,发挥地方企业优势,寻找多边合作契合点,共同搭建“合力”出海平台,构建银政企结合的多层次服务保障体系,实现优质企业高质量“走出去”。

(作者:周大启,工作单位:国家开发银行总行;邓晓迪,工作单位:中国工商银行总行)